辩证论治的证指什么
(1)辨证论治的概念 所谓“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学中药要辩实症还是虚症
中医中的虚实辨证是评估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对强弱的一种方法。 虚通常指正气不足,表现为虚证,即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的状况。 实则指病邪过盛,表现为实证,即病情剧烈,症状明显的状况。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强调了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
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
一般来说,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有余为实.虚实是中医辩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各种虚证表现极不一致,常见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必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或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等。
中成药亦需辩证选用
1、中成药因其组方固定、疗效肯定,故将其制成服用方便的丸、散、膏、丹等剂型,但在临床使用中,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望、闻、问、切,八纲辨证,有是证,用是药,而不是一味都能用。具体来说,就是先辨病,后辩证,对症下药。
2、中成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在选用时还需注意区分,同样是失眠多梦,由于病因不同,对应药物也不相同。因此,了解常用药物的特性才是关键所在。01 柏子养心丸 功效 :补气、养血、安神。对应症状 :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3、辨证属心血瘀阻,阻遏胸阳,胸阳不振。病之根在瘀血内阻,考虑到患者心梗后2年,冠脉阻塞不通,即叶天士氏所谓“久病入络”之道理,大的冠脉阻塞,非球囊扩张、冠脉支架之类不能通之,但如果周围之侧枝循环形成,则会对心肌供血大有裨益。因此,考虑给予虫类破血逐瘀、活血通络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