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司马衷为什么傻,以及司马衷孩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晋惠帝司马衷一直被认为是“傻子”他是真傻吗?
- 2、司马衷为什么会痴傻?晋武帝为何要让他当了太子?
- 3、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一个“白痴皇帝”吗?
- 4、司马炎儿子这么多,为何偏偏选一个傻子呢?
- 5、何不食肉糜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这么傻?
- 6、司马衷 弱智 为什么
晋惠帝司马衷一直被认为是“傻子”他是真傻吗?
历史上,晋惠帝司马衷被认为是“傻子”主要就是“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得出的他傻的结论。但从其他一些零星事件看,司马衷并不傻,他只是缺少生活经验,缺少对外界事务和环境的了解。加上自己也不是那么勤奋好学,类似玩物丧志的一个皇家无忧无虑的废材,但绝对不是智商上的缺陷。通过以下分析
一、能分辨忠臣奸臣,怎会是个“傻子”
永兴元年(304年)七月二十四日,石超的军队突然杀到,司马衷的军队在荡阴大败,司马衷脸部受伤,中了三箭,百官盯肆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穿着朝会时的礼服,下马登上司马衷的车驾,挺身保卫天子。嵇绍,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儿子。老爹因为反司马家代魏而死,儿子却做了司马家的忠臣。
石超的军士把嵇绍拉到车辕中要砍杀。司马衷连忙喊“这是忠臣,不要杀他!”石超回答说:“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惟独不侵犯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了嵇绍,鲜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司马衷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司马衷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从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司马衷绝对不是智力缺陷乎则肆的“傻子”,他可能不聪明,就是中人之智,平凡普通而已,但偏偏生在皇家,他的平庸,就成了“傻子”的表现。一个会在危难关头替人求情,为忠心护主的人哀伤难过,还知道留着忠臣的血衣,这种种都不是“傻子”能做出来。
二、让司马衷背负“傻子”称号的——“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各地都缺食少粮。当地官员赶紧将此紧急事项上报中央,说当地的百姓因为大旱都要饿死了。这个时候,身处禁宫的司马衷好奇的问:为什么这些会饿死呢?大臣就说:天下大旱,没粮食吃,百姓连糠都没有吃,每天饿着肚子,当然会饿死了。这个时候司马衷就疑惑的反问道:岁轿“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连粮食都没有了,哪来的肉,这是我们通常的思维,所以,觉得司马衷“傻子”
但是,我们站皇帝司马衷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不一样了。司马衷身为一国之主,天天锦衣玉食,吃的都在平民百姓一辈子都很难享受到的食材。同样,糠这种百姓家的东西,司马衷也绝对是没有见过。因此,在司马衷的眼中,肉类是很普通常见的,反而是糠是稀少的。司马衷从小到大就不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可以说他不懂百姓疾苦,但却不能说他智商缺陷。
总之:司马衷只是一个严重脱离群众,不知道百姓疾苦的皇家富二代。从他的帝号“惠”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资质平庸,无所作为的人。没有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能力,也没有励精图治的决心,他就是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却坐在了至尊之位。所谓的白痴,其实是不懂常识而已。
司马衷为什么会痴傻?晋武帝为何要让他当了太子?
司马衷的痴傻是天生的,而晋武帝之所以会将这样一个人立为太子是因为他是“嫡长子”。司马衷为杨艳所生,而杨艳是晋武帝的原配皇后,也就是说司马衷是嫡出。杨艳在嫁给晋武帝之后曾先后生下三儿三女,其中三个儿子之中最早出生的是脊正司马轨,接着才是司马衷。不过扮野雀由于司马轨年仅两岁便夭折,是以司马衷其实也可以算是嫡长子。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晋武帝在267年的时候才会将司马衷立为太子。
司马衷在被立为太子时年仅九岁,这个年纪的他其实已经显现出痴傻的一面。因为他的痴傻是天生的,所以他的智力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迎来大幅度提升。如此一来,晋武帝难免担忧起晋朝的未来。基于这种担忧,晋武帝于是便起了改立太子的心思。不过在他将这一想法告诉给杨艳听后厅早,杨艳却以“立嫡以长不以贤”这一理由阻止了他。
后来在274年的时候, 杨艳于临终之前也曾特地让晋武帝在她逝世之后将其堂妹杨芷立为新后,借此来确保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如此又过了数年之后,一位名叫谢玖的才人给司马衷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司马遹。不同于司马衷的痴傻,司马遹很是聪慧,晋武帝也因此对这个孙子非常喜爱。
因为喜爱,晋武帝常常将司马遹带在身边,亲自进行教导。在司马遹五岁那年,晋武帝还曾评价司马遹说:“此儿当兴我家。”当时还曾有一个方士说广陵一地有天子之气,晋武帝于是下令将司马遹封为广陵王。从这些事情中不难看出,晋武帝对这个孙子给予了厚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一个“白痴皇帝”吗?
历史上真实的司马衷,本来明辨是非,因一句话被认为很傻很天真!
在西晋时期,有一年田里颗粒无收,闹了灾荒,导致老百姓没有东西吃,为了活命只能吃草根,吃观音土,就这还有很多的百姓被活活地给饿死了,然后大臣就把这种情况上报给了皇帝,皇帝就很傻很天真的说了一句:“老百姓没有东西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已经知道,这是“何不食肉糜”的故事,说这句话的皇帝也一直流传千古,他就是司马懿的重孙司马衷,西晋的第二位皇帝。
司马衷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有26个儿子,司马炎会把江山交给司马衷,并不是说司马衷是嫡长子,也并不是一个傻子,如果说他真的很傻,那么司马炎肯定不会把江山交给他的,而司马炎能够把江山交给他,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蠢人。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对于自己继承人的选择肯定是非常谨慎,为此他也是三番四次的试探司马衷。
比如有一次,司马炎出了考题来考察司马衷,这是一个叫张泓的人,先把答案给写下来,让司马衷给背会,就这样司马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司马炎为此还非常高兴,从这件事情就能够看出司马衷不是歼岁一个白痴,也不傻。
要知道想要作弊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是要背文章,我们都知道,要把一篇文章给背下来是不容易的,所以说司马衷还是有着文化的基础的,并且还不弱。
除此之外,他的感官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比如,史籍中就有记载,在建武元年,司马衷到了司马氏的发源地温县,去拜见帝陵,因为他的鞋子丢了,所以就只能穿侍从的鞋子,他非常感谢侍从,为此还流下了眼泪,他身边的侍从都感到很感动,这说明司马衷对外界事物是非常高橘灵敏的,还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征伐皇太弟司马颖时,这时敌人的将领要杀一个叫嵇绍戚改团的人,司马衷就阻拦说:“这是我的臣子,不要杀他。” 敌将就说“我们奉皇太弟的命令,只能饶您一个人的性命。”
敌人把嵇绍杀了之后,就准备给司马衷换洗沾满鲜血的衣服,司马衷就说:“这是嵇侍中的鲜血,不要洗了它。”司马衷就用这种行径表达自己的抗议,也对嵇绍的忠心赴死表露了哀思。这并不是一个白痴所能做出来的。
所以说司马衷并不是一个白痴,相反还是一个情感丰富,明辨是非的君主,虽然不是特别聪明,最起码是一个正常人,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蠢话是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的。
他九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从小到大基本没有离开过皇宫,所以从小的生长环境里都是达官显贵,目之所及尽是繁华奢靡。
他在一个专制了六百多年的国家里,有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要限制皇权,而这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皇帝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这样潜移默化中将皇帝变成自己的傀儡。
而司马衷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长大的,庭院里美女如云,河水里都是美酒,满山遍野都是珍馐美味,他根本就不会知道为何会有人饿死在路边,从来也都没有见过,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司马炎儿子这么多,为何偏偏选一个傻子呢?
一是因为这位傻儿子司马衷是嫡长子,二是因为立太子时他的儿子并不多,三是因为司马衷有一个非常聪慧的儿子。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来看,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立长不立幼”的。司马衷虽说是司马炎的次子,但是他前面那位兄长才刚长到2岁大便夭折了雹锋。所以司马衷虽说是次子,但是实际上与长子无异。再加上他的母亲是武元皇后,所以立他为太子是非常顺其自然的一个决定。
再有就是司马炎生前虽然一裂敬共有过二十多个儿子,但是他登基初期的时候儿子并不算很多。以立司马衷为太子的那一年为准,除掉早夭的长子,当时司马炎就只有三四个儿子。当时这几个孩子都还很小,根本无法判断出谁更聪慧,所以将嫡长子司马衷立为皇太子反倒是最合适的。后来司马炎儿子渐渐多了起来,他也曾想要另立太子,但是武元皇后却不赞同他这么做,所以另立太子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司马衷与才人谢玖生下一个十分聪慧的儿子司马遹。司马遹与司马衷完全不一样,因此过于聪慧而被人评为颇为司马懿的风范,所以司马炎对这个孙子甚是喜爱。也正是因为司马遹的出生促使司马炎进一步打消换掉司马衷的打算,他觉得待司马衷传位给司马遹,他的能力足以撑起晋朝的发展。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司马衷虽然痴傻,但是却能够成为一国之君。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痴傻,他的皇后贾南风才能够趁肆肆慎机把控朝政,在朝中作威作福。不仅如此,就连十分聪慧的司马遹最后也在她的陷害下被废黜。但是即便如此,贾南风依旧不打算放过他,最后还是命人将他给毒死了。
何不食肉糜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这么傻?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说的,我认为这个人并不傻。可能晋惠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上,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傻子。我认为他所处的环境没有多少人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晋惠帝因为一句“何不食肉糜”被人们叫了几千年的傻子,和他同命相连的还有刘禅,刘禅因为“乐不思蜀”被人御毕们当做无能之辈。我个人认为这两个人的智商、情商在很多人之上,绝对算不上傻子。
司马衷的父亲司马炎晚年的时候比较昏庸,做出了一系列的傻事。所以虽然司马炎前期治理的国家还不错,但是实际上司马炎并没有给司马衷留下一个好的底子。而且司马衷也并不是司马炎一开始钦定的太子,而是后来才立他为太子的,所以司马炎对司马衷的教育也有所欠缺。
所以在司马衷盯歼继位之后,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国家的朝政被权臣和外戚把持着,司马衷根本没什么话语权。虽然有司马衷痴傻的记载,但是我认为这是杨骏故意放出来的消息,这样有利于他继续把持朝政。而身处皇宫的司马衷则根本没什么有利的反击手段,只能杨骏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杨骏当然希望司马衷笨一点了,所以很多司马衷该知道的东西他都不知道,比如说“何不食肉糜凯拆冲”。司马衷在那种环境下,根本不可能有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的机会。在加上他从小接触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他所学的东西都是最高大上的东西,所以他不了解民间的情况也属正常。
另外,司马衷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话只能说明他了解的不够多,并不能说他就是傻。在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会有何不食肉糜的事情发生,我们有什么资格说司马衷傻呢。
司马衷 弱智 为什么
司马衷晋惠帝--中国历史上最弱智最白痴的皇帝,没有之一。
说到晋惠帝司马衷,没有人不说他是个弱智的白痴皇帝,而人们对他白痴的认定主要是基于两件事。
第一件是有一次司马衷带着一群太监在御花园里玩,突然园中池塘里传来一阵蛤蟆的叫声,司马衷环顾左右问道:“这些东西是在为官家而鸣还是在为私人鸣呢?”太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有一个太监灵机一动,答道:“在官家地里是为官叫,在私人地里是为私人叫。”司马衷觉得这个太监回答得很好,大大赏赐了他。
第二件事是有一年闹灾荒,灾情严重,大臣上报说灾区已经有很多人饿死了,司马衷听了很是疑惑:“好端端的人怎么就饿死了?”大臣回答:“饥荒很严重,老百姓连糠都吃不上,当然就会被饿死。”司马衷还是不明白,傻乎乎地问:“那为什么不吃肉呢?”这回答让大臣们无言以对。
通皮绝过这两件事,人们断定,司马衷就是一个傻子,认为他是历史上最白痴、最荒唐、最弱智的皇帝。可是仅凭这两个孤立的事件,就测定一个人的智商高低,显然还不够。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从遗传学来说,司马衷没有理由是个弱智,更何况他还是龙凤结合的龙凤胎,父亲司马炎即是晋朝的缔造者,也是一个著名的阴谋家,母亲杨艳出身高贵,少聪慧,善书,是一个贤德的皇后,这样一对强强结合的龙凤夫妻,怎么可能会生出一个痴呆儿呢?更何况从史书记载中的司马衷不但不白痴,还比较聪明。
也许是人们误读了“蛤蟆叫”和“食肉糜”的故事了。今天就针对他的这两件“傻事”来分析一下。
司马衷关于蛤蟆叫的发问,真的很白痴吗?不见得。三个和尚说秃,三个儒生说书,什么人说什么话。司马衷是搞政治的,容易把什么问题都往政治上靠,他每天在朝堂上听的是文武猜稿官员的百家争鸣,他们究竟是为公争还是为私争?是为公鸣还是为私鸣? 揣着这些心事的司马衷,因此产生了把池塘当成朝堂,把蛤蟆叫当成百官争的幻觉,才脱口燃兆姿说出:为官乎,为私乎?
再譬如,司马衷关于为何不吃肉糜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百姓看来确实蠢到家了,糠贱肉贵,糠多肉少,这是基本常识,可这是什么人的基本常识呢?这是平头百姓的基本常识。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多为贱。所以,司马衷的基本常识正好与老百姓的基本常识相反:吃肉是那么多,吃糠的没见过,吃肉己无味,吃糠定出味,这就是皇帝司马衷的基本常识。据坊间传闻,明太祖朱元璋在元觉寺当和尚时,需要外出化缘,经常忍饥挨饿。一天,一位老太太见朱元璋饿得可怜,给他吃了一碗白菜豆腐汤,朱元璋吃完后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问老人,此何食也?老人答:此乃珍珠翡翠白玉汤。多年以后,朱元璋说那是生平吃得最好的一顿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连御膳佳肴也不如它。
因此,当司马衷听到百姓连糠都没得吃的时候,想到了:为什么不把最贱的肉拿出来做成肉糜吃呢?人对真理的认识从实践中得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百姓在实践,司马衷也在实践,百姓的实践是住草屋,吃糠,司马衷的实践是住宫殿,食肉糜。可是,究竟应该以谁的实践为标准呢?糠粑与肉糜,孰贱与孰贵?
总而言之,晋惠帝司马衷白痴与否,绝不能凭着两件事就可以断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