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康熙是怎么死的,以及康熙咋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康熙怎么死的(康熙到底是怎么死的)
- 2、康熙到底怎么去世的?
- 3、康熙是怎么死的
- 4、康熙帝如何死的
康熙怎么死的(康熙到底是怎么死的)
向敬之
康熙之死,与著名的“九子夺嫡”有关。
他的寿命,在有清一代仅次于其好圣孙乾隆帝,而在位时间堪称中国皇帝之最,也因为称帝超长待机,导致了太子难熬、诸子争储,严重内耗了他最后的精力。
早在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日,他就册立了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亲自抚养、教育这个生母难产血崩的苦命儿。当时,国家遭逢存亡之际,吴三桂倡乱云南,带动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在闽粤之地造反。北疆察哈尔部公然叛乱,影响山西驻防蒙古兵联动反清。全国动乱,唯有京师、河南、山东等地还算稳定。
《康熙王朝》陈道明版康熙帝
康熙撤藩,天下惊变,然青年天子仍踌躇满志,运筹帷幄,历时八年解决了这一场席卷全国、声势浩大的动乱。此后,康熙加紧收复台湾,稳定北疆,三次亲征噶尔丹,争夺蒙古统治权。
经历过辅政时代的康熙帝,大范围缩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权,又以词臣充实有官无吏的非正式机构南书房,向索额图、明珠等大学士结党营私的内阁分割更多的权力,严防大臣擅权揽政的不法行为,进一步集中和加强皇权。
他不再想做鳌拜们操控的傀儡皇帝,一旦大权独揽,他就扬言:“若等势重于四辅臣乎?我欲去之,则竟去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十四)他可以容忍索额图、明珠们纳贿敛财,那是小节,若争权独专则为大忌,则被彻底清洗。
康熙帝在打造绝对权威时,却忽视了做了三十多年储君的皇太子胤礽,等待了太久,在索额图的怂恿下,铤而走险,对皇权发起了强势的威胁。康熙悲愤至极,不惜将索额图——曾经力助他铲除鳌拜、终结三藩的大功臣——诅咒为“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史稿·索额图传》)
索额图被活活凳滑饿死在监禁地,康熙力排众议复立皇太子。曾经深明大义、行事谨慎的胤礽,在诸兄弟的虎视眈眈中,不思反省,变本加厉,使康熙帝深恶痛绝:“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允礽传》)
《康熙王朝》索额图与明珠剧照
康熙垂泪历数太子罪状,再行废黜储君胤礽,却进一步激化了诸皇子的夺嫡雄心。
即便他一再警示“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郑旅《清史稿·允禩传》),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将绝大多数大臣力荐的胤禩夺爵幽禁,却对觊觎皇位的儿子们起不到真正的威慑。
因为康熙作为皇帝,是冷酷的;但作为父亲,是仁慈的。
他在晚年,主动将自己喜欢的成年皇子,分派管理旗务,允许他们参决大政,组成了一个凌驾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之上的特别权力中枢机构。
他这样做,不外乎两点意图:
一、他明确权力意志,不容许其他人寻租政务大权。他要最大限度向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夺权,精心打造他反复强调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大清正统。他将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引为最懂自己的重臣,枣丛腊又深刻忌讳他成为汉官和言官阵营中心,让嵩祝等满洲阁臣趋之若鹜,形成了“满洲大臣,竟无有能御汉大臣者”(《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二日”条)的失衡局面。为此,他特地将曾主导议立胤禩而罢免的鹰派人物马齐复出,以加强满官势力。
康熙诸皇子剧照
二、他废黜胤礽之后,仍要选择理想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康熙一再强调“今天下大小事务皆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但是,他为了最大范围培育、海选杰出的接班人,充分给予诸成年皇子锻炼的机会,以期遴选出具备足够理政能力的新储君,来弥补他曾费时四十多年培育废太子不成功的失衡心态。
帝王心术是复杂的,随意的,矛盾的。
这,加剧了九子夺嫡的斗争,加速了康熙生命的衰颓。
康熙到底怎么去世的?
康熙是因病逝世。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见现象。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指羡橡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派搭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唯旁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康熙亲政后,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南怀仁记载他巡视时“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112人。康熙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是怎么死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69岁的老皇帝玄烨兴致勃勃地到南苑去打猎。他偶感身体不适,即命驾返回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憩,不料病情日渐加剧,延至十一月十三白晚上溘然长逝。当夜,遗体送还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官,十四日大碱。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极,是为雍正。追溢玄烨为仁皇帝,庙号圣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个皇帝,君临天下61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时期,封建的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桐凳个新的顶点。他的逝世和雍正继承皇位,不但是当时震撼全国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传说和怀疑。诸如:康熙是怎么死的?是因病寿终正寝还是被人鸩毒而死?雍正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他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吗?的确,宫禁事秘,传闻多误,这历史的疑云织锦还没有揭开,理所当然地成为清史研究者探讨的课题。
康熙有子35人,女20人。在诸皇子中,胤禛最长,但不是嫡出。嫡出最长者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为皇太子,准备日后继承大统。清代自太祖以来皆不预立储位。太祖曾说:“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开其端。胤礽立为皇太子以后,康熙选派大学士张英、儒臣熊赐履等教之,南巡北狩,都随驾从行。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噶尔丹于漠北,皇太子在京留守,得了狂疾。康熙迅弊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行围时,召集诸大臣宣布废立,将胤礽幽禁咸安宫。这是第一次废太子。这时,太子兄胤是为直郡王,弟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贝勒,各结党引类,觊觎储为。皇太子废立后,更加植党暗争。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储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动乱,而废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转,便又立胤礽为皇太子。没有很久,皇太子狂疾复发,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废黜禁钢,从此再也不提建储的事。但诸皇太子夺嫡之争益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死了。他是怎么死的,不能不涉及诸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
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烨到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日身体不适,返回畅春园,十三日病情加剧,命速召皇四子胤镇前来;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嘱咐:“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联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随即赶来,不久康熙宴驾,胤禛即位。从记述的情况来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遗命即皇帝位。
雍正朝编纂的《大义觉迷录》,其中湖南人曾静的供词指出,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胤禛。他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是当时社会上俚俗流言的反映。但同时成书于雍正年间的萧爽的《永宪录》则另有一说,称康熙病危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用这一含蓄的叙事说明胤禛的合法性。可是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谁居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弥留之际用来泄愤的“武器”。它述称:康熙垂危时,众多的皇子都不在身边,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老皇帝从昏迷中苏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可是没有一人前来,心知有变,气恼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掷去,没有击中,胤禛假意跪下谢罪。不久深宫传出消息,康熙“龙驭上宾”。这些记载,或此或彼,使人感到扑朔迷离。
清史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是聚讼纷坛,莫衷一是。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开拓者孟森认为,康熙当时的病势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无疑”,“参汤一碗之说,至少不能无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掌握警比中的武装力量,和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以封疆大吏支持厩旗,都是这一事件的“机括所在”。(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
王钟翰在解放前写成的《清局昌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并且引用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被毒死无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许曾重撰文说,西征之役即将结束时,胤禛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断然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药,致使康熙死去。(见《清史论丛》第4辑)
另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久病缠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状导致死亡。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边警卫森严,时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看来还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全面综合与比较,通盘考察,加强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揭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康熙帝如何死的
康熙到底是怎么死的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认为他被毒死的。近日,康熙第八世孙、从事清史研究的金恒源先生对康熙的死进行了重新论证。他认为,康熙是含恨猝死的,而猝死的直接原因是极其残酷的宫廷权力斗争。
康熙八世孙金恒源介绍:据清朝的官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康熙帝临终前几天,只不过是“偶感风寒”,并没有到任何病危阶段,也未闻发出过任何“病危通知”信号。当时没有任何人能预料康熙竟会突然死去。即使康熙本人也没有任何一点死神已经降临之预感。
支持正常病故的人对此的解释是,康熙对自己病况“不够重视”。金恒源说,康熙对自己的病情“不够重视”本身至少已反映出当时情况并不严重。另外,即使康熙本人对病况不够重视,在已经宣布龙体“不豫”的情况下,身负重任的议政大臣,特别是对康熙的健康负有重要责任的御医们,又如何敢“不够重视”?可见,在研究康熙帝死因中,提出康熙帝对自己病况“过于轻视”者,只是为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开脱干系的说辞而已。
康熙死时只有雍正一人在身边,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康熙已被完全隔离。在康熙帝死前,宫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金恒源说,据史料记载,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在南苑听取胤禛、隆科多等人汇报通州查勘粮仓一事时“久议方散”,十一月七日康熙就宣称“偶感风寒”。而宣称“偶感风寒”后,又始终没有任何治病的活动与记载。
十一月九日,康熙帝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胤禛以“圣躬不豫”为名推辞不去,多次恳求留在姿纯康熙身边,遭康熙拒绝。而十一月十日,胤禛却一日三次派侍卫进入康熙寝宫,以后又每日不断多次派侍卫进入,直至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凌晨1-3时),康熙急召胤禛,胤禛当时正在南郊天坛,距畅春园骑马不到一个小时即可赶到,但直至巳刻(上午9-11点)才匆匆赶到。胤禛为什么连续8-10个小时始终不露面?
另外,令人怀疑的是,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除胤禛一人进出五次,竟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康熙猝死后,胤禛为其父更衣,也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而且康熙猝死后,从畅春园往紫禁城宫内移灵时,又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
种种事实证明,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康熙死后,康熙及康熙寝宫已被雍正完全隔离与控迹冲咐制。
民间盛传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研究认为,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确有其事。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那么,康熙帝去世当天,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究竟是否真有其事?
金恒源告诉记者,最知道事实真相者,莫过于雍正本人,对于参汤事件究竟之有无,雍正本人在百般辩解后,终于判瞎吐出了真言。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说,八阿哥用他向康熙进参汤一事加恶名于他进行报复。雍正认为:八阿哥把康熙帝之死同自己向康熙帝进参汤作为因果关系是“加恶名于朕”。可见,雍正否认的是,他并无以参汤弑父夺位之心,而并非否认自己在康熙帝临终之日确向康熙帝进参汤之实。雍正进参汤,八阿哥根本不在现场,又何能知道?当是康熙帝近侍之人揭发所为。雍正一上台就将康熙帝近侍之人一网打尽,原因也盖在于此。
金恒源认为,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康熙在多年立储问题上曾大伤脑筋。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皇十四子胤祯而不是皇四子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平定西北疆土。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正式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实际上是在给胤祯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但康熙也许没有料到自己会败在他晚年疑防最甚的四阿哥胤禛手上。
金恒源推测,晚年的康熙年老体衰、心力消耗过大,但这并不是构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表现在,从十一月十日起,康熙实际已处于四阿哥胤禛的控制之下,这使康熙受到了自二废太子后最强烈的精神刺激。
康熙本无致命疾病,但在以上刺激、打击下,精神崩溃,终于卧床不起,并引发高烧。胤禛明知康熙平日讨厌人参,老年高烧者忌服人参却又偏用人参,使康熙病情迅速恶化。康熙秘密急召十四阿哥胤祯加快回京,又被胤禛成功阻截。最终在胤禛的隔离与控制之中,康熙帝彻底崩溃。
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
早年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康熙帝之死深感怀疑。通过文献的辨析,他认为康熙死于胤禛的阴谋,这是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所造成的。
清史著名学者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中也认为康熙帝被谋害致死之说不是捏造的,并以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断言:“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
近年,学者许曾重指出:康熙帝去世和胤禛嗣位“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是“隆科多在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害死了康熙帝。
针对康熙帝被谋害致死说,有人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康熙帝生前对胤禛较为信任,临终传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状,其死亡实属正常,再则,康熙帝本人对人参“不轻用药”,加上警卫森严,用人参汤毒死他是很难的。